【青年话研学】茶香与春色交织的研学之旅 | |
| |
下午两点钟天气正好,我们的大巴车停在了天福茶园门口。这次研学不是隔窗观景的远望,而是以双手丈量茶文化的肌理,在躬身与凝视间触摸到传承千年的生命温度。 三月的风裹着茶香拂过面颊,竹篓斜挎在腰间,老师向我们示范采茶要领,告诉我们不能用指甲掐掉最嫩的芽尖,而是用两指夹住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轻提摘取。近半小时我的竹篓底部才铺了薄薄一层。而我们所有人采的茶叶加起来还不足一斤,炒茶师傅告诉我们四五斤茶叶才能炒出一斤,师傅的手在锅中不停翻炒,嫩绿的叶子刚进入锅翻炒时闻得到一股淡淡的青草味,多道工序翻炒过后,炒锅的热浪便裹着浓浓的茶香扑面而来。看着青翠的茶叶在师傅手掌间翻滚,渐渐变得柔软蜷曲,我才真正体会到,平时喝到的每片茶叶都要经过这么多道辛苦的工序。后来我们又去到茶艺室,空气里浮动着阵阵茶香,茶艺老师教我们学习了茶礼仪与泡茶要领。 来到茶文化博物馆,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博物馆里的茶马故事。玻璃柜里的茶具、茶叶各式各样,从种茶、采茶到炒茶、泡茶,从最初的形态一直到成为成品,各项工艺繁多,原来我们捧着的每盏茶,都盛着无数人的晨昏与山海。 原以为看过茶山就够美了,没想到颜坝的彩色油菜花更让人眼前一亮。粉的、橙的、淡紫的花田像打翻的颜料盒,蜜蜂振翅时抖落的金粉在阳光下织成光网,加上彩色的房屋像是大地的调色盘。 回程路上,我看着车窗上晃动的夕阳,手里还攥着制茶体验的茶叶。这一天第一次触摸到了“茶文化”三个字背后的温度,让我看见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生活中舒展新生。那些曾经停留在书本上的茶道礼仪,都化作茶博物馆玻璃上的指纹,以及唇齿间萦绕不散的茶香余韵。或许真正的茶文化,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相遇——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谈,是土地与手掌的私语,更是我们与自己的那杯澄明相见。突然觉得传统文化不是书本上的铅字,而是采茶时沾在指尖的清香,是炒茶锅里升腾的热气,是茶杯相碰时清脆的声响。这趟研学之旅,让我读懂了茶叶这本“大地之书”最朴实的一页,让我在汗水和茶香中收获了对传统文化与工艺的新认识。(责任编辑 蒲玉凤) | 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 |